一、课程的地位与 作用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气信息类及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的主要学科专业基础课之一。无论是从事计算机应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是从事工程实践,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因而在本科阶段打下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方面的坚实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定位: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以下简称“微机原理”)一直作为高等院校电类各专业、计算机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化工仪器仪表等工科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电类为专业基础课)。

   近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机及其相关的技术以超常的速度跟进,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使得微机原理课程的内容越来越多;另外,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越来越多地冲击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高等院校中越来越多的理工科专业要求开设微机原理(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

  然而,正是微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量大, 教学对象面广,各类专业的学生基础差别较大,使得非计算机、非电专业的学生感到抽象难学;另外,部分学校课程名称及授课内容较混乱,如同是微机原理课程,有的班级上80X86,有的班上8051(多为机械专业等非电专业,建议课程名称应统一为“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三,在教学时数上课时差别教大,多为:计算机专业: 60―80学时;电类专业:60―75学时;机械类专业:40―50学时;第四,基础知识差别大:计算机专业有先导课“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还有平行独立开设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电类专业有模电/数电等先导课程;其他理工类专业(如机械类专业)却只有仅仅是把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机学、变流技术等整合为一门课的电工学,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可见有限学时下微机原理课程要在不同施教对象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宗旨,因材施教并非一件易事。
  此外,由于计算机硬软件技术发展很快,而且硬件新技术、汇编语言新版本大多和原有的基础技术一脉相承,所以有些老师觉得讲授最新的更好,而有些老师则认为还是讲授基础性知识好,两者难于统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紧密结合计算机类及电气信息类的专业特点,围绕微型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主题,以Intel x86CPU为主线,系统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组成、体系结构和工作模式等,存储器的组成和I/O接口扩展方法,微机的中断结构、工作过程和8259A的编程与应用,从而使学生能较清楚的了解微机的结构与工作流程,建立起系统的概念。
  课程系统介绍了微机中的常用接口原理和应用技术,包括计数器/定时器8253的结构和应用、并行接口8255A的工作原理及编程应用方法,一般简易键盘的工作原理及接口编程、LED显示器的工作原理及编程。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微机系统中涉及的总线技术、高速缓存技术、数据传输方法、高性能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技术作了简要介绍及分析。
  同时,配以适当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锻炼,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软硬件开发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先行课

   •数字逻辑电路

四、使用教材及参考教材

  使用教材:《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第五版)》,钱晓捷,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教材:
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郑学坚  周斌,清华大学出版社
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吴秀清  周荷琴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冯博琴,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钱晓捷 陈涛,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现代计算机接口技术(第二版)》,洪志全 洪学海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第四版)》,周明德,清华大学出版社